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新闻 >> 内容

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标兵

时间:2005/1/5 17:20:23 点击:9851

0
  内蒙古自治区种子管理站郑宝信
  奋战在一线的尖兵
  郑宝信1984年从部队转业到内蒙古种子管理站,至今一直从事良种推广工作,现任内蒙古种子管理站站长,2004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为“深入生产第一线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他出身农民家庭,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抱有坚定的信念,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刻苦钻研业务的同时,一直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为内蒙古农业生产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内蒙古种子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针对通辽市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实际,郑宝信借助蹲点之际,在通辽市抓了“种植饲用作物,发展农区畜牧业”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与发展农区畜牧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紧密结合,积极推广优质饲用作物种植,另一方面利用养殖大户、专业村的现有条件,积极推广优质饲用作物,以养带种。经过几年的优质牧草种子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目前饲用作物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
点评:郑宝信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一直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粗看起来,他做的工作再平凡不过,但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却让草牧场的载畜量负担得以减缓,天然牧草的植被可以休养生息,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郑宝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辽宁省彰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陈立军
  为农民着想用科技说话
  现年32岁的陈立军,1995年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到辽宁省彰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为了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九年来,他牢记为农服务宗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推广精量播种技术时,由于当地农民“有钱买种,没钱买苗”意识较深,对这项技术都持怀疑态度,为此,陈立军起早贪黑做工作,农民被诚心打动了,半信半疑接受了,后来事实证明,精量播种既节约用种成本,又节省工时。农民们不无感慨地说,现在种地,不相信科学不行啊。在推广新品种时,有的农民说:“种了你们的新品种,万一产量比老品种低了怎么办,我们的损失谁来补?”他坚定地说:“我跟你们签约,咱们到秋算账,如果新品种产量不如老品种,减产多少我赔多少。”农民打消了顾虑,种植了这个新品种。秋季,他去测产,农民簇拥着围上来,说这个品种真高产,明年我们还种。
  陈立军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农民传授新技术,宣传新品种,农民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的科技使者。
点评:由于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农民可能不理解不接受新品种、新技术,陈立军总是不厌其烦地做工作,从农民的利益出发,用科学技术说话,最终让农民信服。凭着诚心和兢兢业业的精神打动农民,陈立军成了农民的科技使者。

  黑龙江省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麻晶莉
  农技队伍中的女杰
  麻晶莉,女,1960年出生,现任黑龙江省富锦市农委副主任、总农艺师、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农业推广研究员,曾多次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1987年,麻晶莉到富锦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作。她始终心系农民、心系农技事业,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被誉为农民的贴心人。
  1995年的“冬训”期间,麻晶莉按计划要到新建乡去讲课。但是讲课前两天,突然接到省里的会议通知。为了不让乡亲们空等,会议结束后,她站了一夜的火车赶到了培训地点,开会、坐车连续40多个小时,又为农民讲了3个多小时的课,人几乎都虚脱了。
  在麻晶莉心中,始终装着事业、装着农民,惟独没有自己。由于超负荷工作,她积劳成疾,患上了子宫肌瘤,医生建议她早做手术,可是她忙于工作却一拖再拖。即使她不得已住院期间仍躺在病床上回答农民的提问。有人说麻晶莉你是图啥呢,有些小事犯得着那么认真吗?麻晶莉却说:“农民种一茬庄稼不容易,耽误了就会饿肚子,在咱看来是小事,在他们就是天大的事。”
点评:无私奉献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是麻晶莉最让人尊敬爱戴之处。为使乡亲们掌握更多的农技知识,提高科学种田的本领,她和农民一起在田里风吹日晒,摸爬滚打;她积劳成疾却无暇治病。麻晶莉,这位农技队伍的女杰,无愧于所取得的一系列荣誉称号。

  安徽省霍邱县农技推广中心贾维贵
  用汗水浇灌农技事业
  贾维贵1976年在安徽六安农校毕业后来安徽霍邱工作。在平凡的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他积极推广粮食生产新品种新科技,大力实施优质化工程。
  为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贾维贵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各种试验、示范。在试验的关键时刻,他清晨踏着露珠下地,正午仍然汗流浃背地泡在实验田里,夕阳西下,还仔细地在田埂上做好记录。实验田里洒遍了他辛勤的汗水,田埂上留下了他一串串辛苦的足迹。他虽然年近六十,但仍不顾年老体弱,在姚李、城西湖、乌龙等乡镇亲自抓了2万亩优质水稻示范片和2万亩优质小麦示范片,经过他精心指导,取得了2万亩优质水稻示范片亩产平均达621公斤,2万亩优质小麦示范片亩产达340公斤的好成绩,深受广大干群的好评。
  为了方便群众,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他积极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亲自值班接待服务来访来电咨询。据统计,接待群众来访咨询2000多人次,接待群众来电咨询3000多次。
点评:年近六旬,他仍奔波劳碌,亲自抓优质粮食的示范推广。贾维贵如痴如醉地热爱本职工作,全心全意把所学的技术毫无保留地献给霍邱的农技推广事业。经他悉心指导,患病庄稼总能化险为夷,最终取得全面丰收;贫困山区也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贾维贵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农技事业,浇灌出了丰收的甜果。

  江西省上饶县煌固镇农技站邱忠发
  从门外汉到“虫王”
  邱忠发,1950年出生,高中文化,现为江西省上饶县煌固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植保员。他以自己的刻苦自学,探索实践,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一名群众信得过的“虫王”。
  1976年4月,邱忠发告别部队回到家乡,公社党委分配他到农科所当一个农技植保员。对植保知识一窍不通的邱忠发心里不免发怵,几次要求到水电站工作。可是,就在这一年,稻病突发,虫灾频繁,公社又没有懂防病灭虫的专业人员,大家眼睁睁地看着绿油油的禾苗被病虫害吞噬掉。“防病灭虫多么重要啊!”邱忠发暗下决心———当个优秀的植保员。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实践,邱忠发熟练地掌握了一整套农作物病虫害识别方法和防治技术,也使全镇每年栽种的农作物一次次免受了病虫害的侵袭。
  每年的3月到10月,是邱忠发最忙碌的时候。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深夜才回家,多数时间都泡在各村的观察田里,察看农作物,分析病虫害。一旦发现病虫害苗头,他就带着铜锣、病虫情报和农药,骑着自行车,挨村敲锣,提醒、指导农民防病灭虫。
点评:从一窍不通的农技门外汉到一个群众信得过的基层植保专家,被群众誉为“虫王”,邱忠发的事例再次证明了:只要抱定信念和满怀热情,一个人完全可以成为专家、成为某一领域的带头人;也只有对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才能赢得群众的热爱。

  河南省植保植检站赵永谦
  为建村级植保站奔走
  赵永谦,回族,现年48岁,高级农艺师,现在河南省植保植检站工作,从事植保技术推广工作八年。
  他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村一级植保服务体系的设想,长年深入到全省各地宣传建设村级植保服务站的意义和作用,传授成功经验和做法,亲临现场讲解技术知识,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规范村级植保站的职责和服务范围。在他坚持不懈地宣传、鼓励、支持下,至2004年底,河南省先后有70多个县(市)建立村一级植保站500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省、市、县植保站为龙头,以乡农技站为桥梁,以村植保服务站为基点”的植保推广服务网络,在全省架起一条把植保新技术传给农民的“高速公路”。村级植保服务站立足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采取技物结合的形式开展服务,既不增加财政负担,又能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受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
  赵永谦大胆探索的热情,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他的知识得以转化为社会财富,正是他无私奉献、勤恳工作、努力开拓的精神,使他成为农业科技人员心目中的标兵。
点评:一方面,农民迫切需要科学技术,而另一方面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着“线断、网烂、人散”的被动局面,在这种现状下,赵永谦所倡导的创办村级植保服务站,实行植保连锁服务的做法无疑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普遍的借鉴意义,是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的一大创举。

  四川省平昌县农技站王义斌
  新时代的年轻农技员
  王义斌,刚从田里出来,你不会把他与机关干部挂上钩,黝黑的脸,粗糙的手,衣服上满是泥土,完全一副农民模样。他1998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同年被分配到平昌县农技站工作,一直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先后承担了农业部农业丰收项目6项,省农业厅玉米温饱工程等项目17个,多次受到市县领导表扬。他以农技人员的爱心,挥洒青春,默默耕耘。
  为了确保旱育秧的顺利推广,让技术家喻户晓,他充分利用广播、会议、技术讲座、现场、撰写并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传播技术。在育秧期间,他吃住在村,不知疲倦地奔波于稻田阡陌之间,挨家挨户进行检查,手把手进行示范。在每个生产环节上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指导农户及时灌水、施肥、用药,当年全县旱育秧推广大获全胜,面积从试验示范阶段扩大到5万亩,单产比1995年增加55公斤,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从此全县水稻旱育秧迅速推广开来,目前旱育秧面积占全县水稻面积的95%以上。
点评:王义斌是“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标兵”中最年轻的一位。没有好高骛远,他把根扎在了广袤的黑土地上,把基层作为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广阔天地。这些新时代的年轻农技员是明天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希望。

  贵州省遵义县农技站李明举
  以推广农技为荣
  李明举,40岁,1986年毕业于贵州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分配到遵义县尚嵇区农技站工作,1988年7月调至县农业局工作,现任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18年来,他始终以干农技推广工作为荣,潜心于农业技术的钻研、推广和应用,长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
  他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结合遵义县粮食生产的实际,寻求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科学制定了遵义县2004年至2010年农技推广规划,提出了2004年粮食生产的重点技术措施。他还深入到西北部的平正乡、松林镇召开技术培训会,耐心细致地向村干部和群众讲解杂交玉米的优点及育苗移栽技术,使山区广大农民积极推广应用杂交玉米良种及其育苗移栽技术。他认真完成省下达的粮食增产工程任务;主持完成了贵州优质稻示范项目;主持完成了玉米宽厢宽带示范项目;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结构调整项目-10万亩“遵玉系列”杂交玉米技术应用;组织完成水稻抛秧及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项目;主持推广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项目;完成了“贵州省2003-2004年度100万亩脱毒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
点评:在李明举的个人材料里,记载着他的工作实绩:制定遵义县农技推广规划,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推动高产、优质、高效粮食大面积生产等。18年来,他始终以干农技推广工作为荣,积极贯彻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为保障粮食安全而努力。

  陕西省宝鸡市农技中心高瑾瑜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高瑾瑜系陕西省宝鸡市农技中心粮油科副科长,兼宝鸡市农学会副秘书长,高级农艺师。1986年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至今,他一直从事粮油新技术、新品种的实验示范推广工作。
  他常常带领科技人员深入基地,坚持驻点,将各项政策送到田间地头。在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的同时,他坚持点面结合,深入全市不同区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符合当地实际的意见和建议。“粮食要增产,玉米挑重担”,这是他的口头禅。他在做好小麦生产技术指导的同时,抓紧进行玉米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实验示范工作。
  在蹲点抓样板的同时,高瑾瑜写出了许多论文,近两年在各级报刊发表二十余篇,其中《旱作农业高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夏玉米高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小麦优良新品种及配套增产技术》等分别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三等奖。
  由于业绩突出,他于2000年被批准为宝鸡市第二层次“三五人才工程”人选,2003年被批准为陕西省第二层次“三五人才工程”人选。
点评:在高瑾瑜身上,理论与实践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实践中,他锐意创新,尝试良种良法求突破,推进粮食大发展;理论上,他撰写大量科技论文和科普文章。他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再用理论来更充分地指导实践。

  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廖西元
  让科技与农民零距离
  作为农业部四大作物科技提升行动水稻项目首席专家、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组长、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成员,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廖西元组织300余名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人员在8省10县开展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项目,示范推广了10个品种、10项技术,提升了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率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水稻生产动态,形成专题报告,提出了今后几年水稻生产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指导全国水稻生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始终要求各地坚持“五到户”:科技人员蹲点到户;科技培训深入到户;技术明白纸发放到户;肥料农药物化服务到户;企业参与合同收购到户。他积极构建了“国家首席专家——省首席专家——县级技术负责人——包户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技术工作服务网络。为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的问题,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入户率和覆盖率,提供了一个技术推广“直通车”。
  点评:身为全国的首席专家,廖西元为我国水稻科研、技术推广和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以农民为本,深入基层,努力做到知农情、解农辛;他力争使示范推广的技术让农民看得见、问得着、学得会、用得好,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

0
作者:不详 来源:中国农业市场网
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刊登广告 | 在线举报 | 投诉建议 | 合作加盟 | 联系我们
  • 中国农业市场网(nacc.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0904465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93号